东莞驻村律师制度十周年:从“冷板凳”到“事事问”

日期:2024-04-23     阅读:652次

2024年是东莞推行全省“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十周年。十年里,驻村律师们经历了从连坐几个月“冷板凳”,到收获村民信任,法律问题事事顾问的转变;村委合同从不满200字,到现在凡是合同必定先给律师过目。

驻村律师对村民、村干部、镇街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习惯养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收获了职业上的成长和进步,以及村民的情谊和信任,更为东莞市维护基层稳定、提升基层法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留下了众多故事和思考。

基层法律服务需求大:“土地使用合同竟不到200字”

10年前,东莞村民和村委对律师和法律服务客观需求存在,但主观意识却不足。

李中是东莞最早一批驻村律师之一,入驻百花洞村时,发现村委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合同签署的规范性严重不足。

“土地使用合同竟不到200字,这算什么合同嘛!”李中回忆,初到百花洞村时,他惊讶地发现村里的合同大多只涉及业务内容,篇幅短小,有的甚至只有半页纸,根本无法涵盖所有必要的法律要素和细节。而这种不规范的合同往往成为纠纷的根源,给村中的企业和村民带来了麻烦和损失。

图片1.png

( 驻村律师李中在百花洞村开展现场服务)

东莞律师协会副会长谭舟扬介绍,除村与外界的案件以外,农村的案件,大多为宅基地纠纷、邻里琐事纠纷、婚姻情感纠纷、承包租赁纠纷、债权债务纠纷等。“简单来说就是,村里的事情,大事没有、小事不断。”

这些邻里间的“小事”村委干部却很难解决。

大部分情况下,村干部与村民往往是亲属关系,导致在处理邻里纠纷时,会被部分村民质疑为“偏心”,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度打折扣。此外,村干部在法律专业方面的知识相对不足,更多地依赖于劝说和人情,而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和解释,“和稀泥”的方法,往往让村民的纠纷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律师拥有法律专业知识,处理纠纷相比于我们要更专业,另外,律师站在第三方的立场,在村民眼中,要更加公正。”四甲村治保主任何云锋说。

专业,且公正,正是这两点,切中了村民和村委的需求痛点,但驻村律师的工作开展并没因此一帆风顺。

“冷板凳”到有问题线上咨询:村居法治建设是循序渐进的

张兴永的驻村律师工作开局是连坐几个月“冷板凳”,村民和村委还根本没有咨询律师的习惯,甚至村干部问:“张律师,你来这有什么用?”

破局来自一份法院的通知。法院针对一起村民诉讼案件中的证明材料问题对村里进行通知:证明材料内容不详细、缺乏经办人签字的证明以后不允许开了。

当时,盖章程序不规范的现象在农村非常普遍。接到通知后,村干部也意识到了这件事的严重性,立即咨询张兴永并对此进行规范整改。

类似的事情让村委干部看到了驻村律师的作用,也意识到基层普法的重要性。经过村委干部的带头宣传,村民也逐渐开始主动找张兴永聊天,向他咨询身边的大大小小的事情。

张兴永介绍,村里有一对妯娌,一家出地一家出钱,建了一个楼梯共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家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发生纠纷,从最初树苗损坏到门口倒垃圾、丢石头,再到动手打架,最终扩展到宅基地纠纷。这样一个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纠纷,成为村委干部头疼的事情。

对此,村委邀请张兴永参与处理,了解情况后,张兴永以法官的视角,向两妯娌说明:“如果真要打官司,法官很大可能判决楼梯得拆掉。”一言定乾坤,妯娌选择调解。经过半小时的调解,双方最终和解并签署合约。

相比于执业经验丰富的张兴永,对于很少接触农村的何素文来说,刚担任驻村律师时,遇到的最大的麻烦是村民的抵触。面对长期用道德、伦理观念以及宗族力量去解决问题的村民,何素文采取用法律条例介入调解时,一旦村民没有听到想要到的结果,就开始“闹”,认为驻村律师不专业。而当时的村干部也觉得用这种依法依规的方式,解决不了村里的矛盾。

图片2.png

(驻村律师何素文对村委人员进行法治宣传)

“驻村工作的开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最初他们对于驻村律师是一个好奇的态度,当驻村律师真正介入纠纷时他们就会产生抵触心理、只有经过长期的磨合后村民才开始接纳你、信任你。”何素文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了解了东莞的农村文化底蕴和基因,逐渐改变自己的工作的方式方法,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与村民沟通交流。

“现在只要有法律咨询,村民、村里的工作人员就会给我打电话咨询。”

村居法治建设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村民和村干部的法律意识在逐步适应和提升,驻村律师也在逐渐融入村民和村委。

东莞驻村律师全覆盖,村居法治显成效

根据司法局提供数据,东莞市驻村律师覆盖率已达到100%2023年,全市驻村律师696人,共处理了199626件。此外,法律咨询顾问库还有605名注册律师在“排队”,后备力量充足。

石碣镇四甲村治保主任何云锋介绍,四甲村有一份租赁合同并没明确约定出现纠纷的解决方案以及诉讼地点,而村委也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当驻村律师帮助梳理出这一风险点后,村委将村中的合同进行重新规划签订,避免了一系列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

“如果没约定诉讼地点,不可能为了几万块钱租金,山长水远跨省打官司,这就白白损失掉了。”何云锋说,“现在,只要是涉及合同和法律事务的,我们都会先咨询驻村律师。”

养成这种习惯的不只是村干部,还有村民。

2023年,石碣镇业屋村的陈女士丈夫中风失能,家庭面临分红权划分的问题,陈女士打算直接立一个口头协议;为了防止未来引起家庭矛盾,陈女士的儿子叶振邦主动到村委会咨询驻村律师张兴永。张兴永出具了专业的法律意见,拟了一份股份继承协议,并且召开家庭会议作协议的解释说明,圆满解决了这件事。

近期,叶振邦又面临与其伯伯家的分红权转让问题,第一时间就咨询张兴永。

市律协谭舟扬副会长表示,相对于驻村律师的100%覆盖,村民和村委的法律意识提升,和依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养成,更能体现东莞村居法治建设的成效。

“机器人考核”久已

驻村律师十年,收获成效,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和担忧:

驻村律师身兼“公益服务”和“业务拓展”的双重属性,是否会刻意激化矛盾以提升诉讼业务,甚至影响到驻村律师的公正性?

“如果你是驻村律师,当地的企业会无形中对于你有一种信任,他们更愿意将村里一些其他法律服务交给你。”长安西南社区驻村律师曾浩明说。

对此,司法局表示,十年来,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设立驻村律师的初心是为了解决基层的矛盾纠纷。通过公益行为宣传自己,或者公益获得一部分经营上所带来的业务,只要没有违反《律师执业管理办法》和《律师法》,是被允许的。

不过,也有律师表示,为了确保驻村律师的中立立场,对于这种辖区范围内的诉讼业务,他往往是不收取费用或者推荐别的律师进行处理。

此外,为了保障驻村律师的工作质量和规范性,驻村律师每半年都要面临一次考核,但机器人考核的机械化、形式化,反而成为了他们的苦恼。

驻村律师反映,对于多次调解同一纠纷或在驻村律师同时驻多个村时,对不同村庄做法治宣传,工作内容自然差不多,但机器人常误判为重复工作,不予通过。为避免审核问题,律师们不得不花费精力在文字表述上花工夫。

当然,驻村律师们也认为考核的存在是必要的,它能敦促驻村律师主动下村走访、防止“挂牌律师”的现象,也能为年终评审提供方便。只是期待通过十年磨合,有更准确高效的考核方式出台。

驻村律师十年行业报告走访调研中

据了解,今年东莞市律协将组织走访各镇街司法分局,并在后续出具东莞“一村(社区)法律顾问”十年行业报告,此外,“一村(社区)法律顾问”十周年相关的活动也正在规划中,羊城晚报将持续进行关注。

 

来源:羊城晚报